猫眼电影 > 资讯正文

二十年后,对《指环王》的评价有哪些需要修正?

虹膜
 2071 次阅读

TWY

注:本文中所评价的《指环王》系列电影仅指代其剧场版,非特别加长版;为了区分原著与电影,我以《魔戒》来指代托尔金的小说,以《指环王》来指代彼得·杰克逊的电影。


J.R.R.托尔金的《魔戒》与彼得·杰克逊的《指环王》电影三部曲,在其作为文学与电影的属性之前,首先是一个神话系统,这也是令它们依旧如此难忘的最关键原因。指环王1:护戒使者》什么是神话系统?用书中里最有名的一句台词来说,就是「历史变成传说,传说变成神话。」 小说与电影各自的开场都从其各自的方位,展示了《魔戒》的故事作为一个神话系统的最首要本质。小说的序章通过对霍比特人简单朴素的田园生活的百科全书式书写,确立了其作为「改变历史的小人物」的重要定位,并以第三方的「客观」视角概述了前作《霍比特人》的一些情节——各种故事在托尔金的嵌套下演变出了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人类学、语言学和地理学,也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重述中,我们得到了神话;电影首部曲的开场则首先告诉观众这是一部三亿美元成本的巨制,它首先推销的是更大的格局和「史诗般」的战斗场面。凯兰崔尔(凯特·布兰切特)朗读着开场白,因为她无疑是整部作品中最具「神话」气质,最全知全能的人物。二十年过去了,这套视效电影的里程碑依旧拥有超高的人气,但也许不再是为了看电影这么简单,而是为了重温神话。 十八年前的圣诞节,《纽约客》的影评人安东尼·莱恩在他的评论中描绘了《王者无敌》媒体放映现场的盛景:「(青年们)如但丁《炼狱》中描绘的乞讨的灵魂,一个个把手臂伸向我们,乞求我们在他们的节目单,或是他们早已褶卷的托尔金原著,甚至赤裸的四肢上签名。」 当然,当一部电影的名字够响成本够高时,获得关注是必然的,这一切最终凝结成一个伟大的「11」——第三部《王者无敌》提名十一项奥斯卡奖,并拿下包括最佳影片在内全部提名奖项,创造了历史上罕见的不败记录。《指环王3:王者无敌》影片宣传部门的人士回想着这一创举,将影片的奥斯卡公关形容为一场「小型的政治选举」。数字电影的时代加速了系列电影的热销,电视与网络——当代的神话机器,和好莱坞公关业强大的组合让宣传一部影片的阵势前所未有地宏大,不禁让我想起了史矛革——《霍比特人》中贪婪的巨龙,盘踞在矮人王国的巨大金库中,或许正是好莱坞的最佳隐喻:金钱就是景观。 ‍《霍比特人2:史矛革之战》‍《指环王》系列的诞生本身便已经是一部神话,而好莱坞如今的神话,便是大成本系列电影的神话:数字为王,格局为王的观念。在对电影的宣传中(即便是二十年后的重映),数字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上百位群演!上千公里的胶片!上千个特效镜头!成千上万的道具与服装!数字把影片制作的过程形容成一场浩大的战役,倒也是跟影片中漫长而宏大的战斗场面形成了正比。主流影评人的评价同样向这些数字看齐,因为影片的制作实在无可挑剔,顶尖的数字特效、庞大的格局、原著扎实的基底和巨量的劳动成本,对于一部好莱坞大片而言实在难以再要求更多,于是评论只管跟随宣传重点,给出千篇一律的赞美即可,即便有几位眼尖的人士(如乔纳森·罗森鲍姆或法国《电影手册》)温吞地反对,也阻挡不了影片的好评如潮。 但让我们看看罗杰·伊伯特在上映当年为第一部《护戒使者》给出的三星评价(满分四星),他的开场白如下:「我们痴迷于霍比特人无法用视觉呈现出来的特质。」 伊伯特召唤出原著中对这群小人物的热爱,并发现了这本巨著中似乎被电影改编淡忘的气质——其作为一部游记的气质。是的,除了作为「史诗」以外,《霍比特人》与《魔戒》更是比尔博与弗罗多二人的游记。伊伯特在影评中继续写道:「(小说)三部曲是关于从一个地方来到另一个,离开一个地方,并走到下一个…… 穿过山脉、村庄、溪流……」 他认为电影并没有真正地在这个层面上花费太多心思,因为更让观众接受的方式是将其转变为一场宏大的正邪交锋刀剑史诗,虽然影片本身的制作精良又让伊伯特放弃了更进一步的批评。 伊伯特的批评到今天还是中肯且精准的,证据:杰克逊的电影语言中有一股分裂,一种向景观臣服的笨拙,正如护戒使者分裂为后两部电影风格截然不同的双线叙事:一方面,华丽的飞行镜头表现着壮丽的新西兰风光,充满着上帝视角的俯拍与数字合成的镜头运动展示着山脉、城堡、森林与洞穴,铺张地观看着弗罗多一行的长途跋涉;但我们不能指望一架自以为无所不能的摄影机去真正体会漫漫长路的感觉,它很快俯冲上前转变为了晃动又丑陋的手持镜头,拍摄着各类战斗场景。或许沃纳·赫尔佐格是真正能拍出这种「行走」姿态的导演,但他早已不需要演绎他人创作的神话。如果说三部曲的第一部还有较为优雅的公路片节奏,到了后面两部中,电影彻底分裂为了两种类型的杂糅:一部是史诗战争片(多么糟糕的类型),另一部则是B级恐怖片(杰克逊的老本行)。《电影手册》毫不客气地给了《王者无敌》差评:「杰克逊除了使用平行叙事以外,依旧没有任何的招数来扩展影片的宽度。」 《霍比特人2》所以是什么勉强粘合着影片的种种美学分裂?依旧是神话系统的力量。重看整个三部曲,我发现首部曲成了最令人兴奋的一部,因为在这里,整个托尔金世界观的建构在我们的眼前从一片空白中拔地而起:一个又一个世界与设定,繁多的人物与奇异怪兽纷至沓来,自然还有我们的至尊魔戒——终极「麦高芬」,不断轰炸着我们的好奇心,我们带入到小霍比特人的视角与节奏中,第一次离开家乡,通往更宏大的土地中开阔眼界。但到了第二部开始,世界观的建构趋于饱和,神话系统的力量却已开始减弱。电影的毛病有不少:女性角色写得糟糕刻板;矮人金雳长时间沦为搞笑人物,与莱戈拉斯比谁杀敌数量更多(同样,又是数字为王);用人海战术撑起的大战场景显得用力过猛,弥补着影片缺乏真正的空间建构能力的事实。第三部近四个小时的时长几乎被一整场大战所占满,倒是弗罗多与大号蜘蛛的决斗带来了一些意外刺激的恐怖片观感……但神话的威力依旧支撑电影和观众一起走到最后,但与其说这威力是来自一种对神话循序渐进的好奇心,倒不如说是神话(魔戒)对我们的「诱惑」——并非爱丽丝跟着白兔掉进了兔子洞,而是兔子洞反过来将爱丽丝「吞没」。《霍比特人》三部曲的失败便是证明,他力图让新的三部曲也拥有《指环王》的格局,小说中寥寥几笔写过的五军之战被硬撑成一部电影,但种野心这暴露了他作为一位导演的短板,仿佛自己没有了人海战术的奇观和铺张的镜头便寸步难行。 《指环王3:王者无敌》‍此次《指环王》系列重映,人们关心的一大问题是特效是否还撑得住。显然,从数字特效的角度看,影片在21世纪初所代表的顶尖视效多少在如今显得有些失真,但我很怀疑人们会对此有太多怨言,正如旧好莱坞电影常用的背投效果看着虚假却也能让人逐渐适应一样。安迪·瑟金斯的咕噜或许在特效细节上已经无法抗衡更近期的那些CG角色,但他入神的表演依旧无法比拟,杰克逊聪明地用刻意「穿帮」的正反打来表现其分裂人格,其简洁又诡异的效果仍旧是巧思的。在这些电影中,神话之力说到底便是人物与形象的力量。《指环王3:王者无敌》‍当看到第三部,虽说我开始变得像弗罗多一样对一切战斗场面感到精疲力竭,但这一切缺陷都没有妨碍我在影片结尾被人物们的最终宿命所打动。因为在此时,我们面对着的是故事结束的事实,这一事实在一瞬间再次稳固了整个神话系统,当我们意识到这些人物即将退场的时候,面孔中的情感有了无可辩驳的力量。不论特效是否会过时,不变的将是奥兰多·布鲁姆或丽芙·泰勒沐浴在圣光中的面孔,是伊恩·麦克莱恩或瑟金斯难忘的声音,以及弗罗多与萨姆的真挚凝视……虽然杰克逊相比于伟大的电影导演更像位军队首领,但最起码他选择了对的演员,他/她们永远地和这些电影联系在了一起,显然已经比任何视效都更加成就了《指环王》的印记。从这些面孔中,我们似乎能想象一个更加完美,尚且还不存在于任何银幕上的《魔戒》。 原著与电影都展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情节:故事的主角各自在事后书写了一本回忆录,一部「元小说」:在第一部中,比尔博·巴金斯将刻有其名字缩写的红色纸本赠予弗罗多,而到了后者的旅程终结的时候,弗罗多用笔记本上剩余的纸页写下了自己的故事,并在自己与精灵一道离开中土世界前,传给了与其惺惺相惜的萨姆——他们的分别是影片的情感高潮,也是最具纯真力量的一刻。弗罗多与比尔博在影片结局时的离去是必须发生的,因为他们如同魔戒一般成为了一个符号,变成如精灵般的永生之物(伊利亚·伍德拥有精灵般纯真的面孔),这样的传奇不能继续呆在「现实」中,正像归而复返后的故乡对于他们来说也变成如一个空洞般狭小幽闭。因此他们必须离开,这便是神话的诞生与结局:故事一代代地传了下去,而历史的主角必须要从中隐退,变成一个传说。

相关电影
  • 炼狱

    炼狱

    8.2

    主演:亚历山大·巴拉诺夫,米特里•纳吉尔夫,谢尔盖·罗斯特

  • 相关影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