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用之生于四川省富顺县黄镇埔一个小康农民之家。1924年进入黄埔军校三期学习,参加编辑过《黄埔画刊》。1926年1月毕业后分配到军队做政治工作,随北伐军到南昌。在国民党清党时受审查,清查完毕后脱离军队到上海。1931年任重庆《新蜀报》和《新民报》驻沪特派记者。同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上海创办了其主编的《新大陆报》,但不久因批评不抵抗政策而遭当局查封。又在上海创办中国新闻社并主持社务,同时继续给《新蜀报》和《新民报》等发电讯稿。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赴战地拍照片,后在张治中支持下出版《淞沪抗日大画册》。1933年9月1日,由他任股长的南昌行营政训处电影股成立。1935年,电影股迁至汉口,改名汉口摄影场,仍由郑负责。抗战爆发后,改名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制),郑任厂长,隶属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训处。国共合作后,政训处改为政治部,中制由政治部三厅领导,郑兼三厅第六处电影科长。1938年1月29日,郑用之当选中华全国电影界抗敌协会理事。三厅决定组织电影放映网。郑用之利用中制开办电影放映人员训练班,招收60多名青年,郭沫若、郑用之任正副班主任,罗静予、郑伯璋任技术教官。学员毕业后成立放映队。到1940年扩大为10个流动放映队,上设电影放映总队,由郭沫若和郑用之兼正副队长。1938年9月中制迁重庆。中制编导委员会主任阳翰笙与郑用之商量,派罗静予(中制技术厂长)、吴蔚心等到香港建分厂——大地影业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地”中止拍片,人员转移大后方。郑用之在主持中制从汉口迁重庆时,将该厂所属怒潮剧社充实调整,从1938年9月至1939年春在重庆公演《为自由和平而战》、《血祭九·一八》、《中国万岁》等剧。《中国万岁》享誉重庆,剧团遂于1940年初更名“中国万岁剧团”(简称“中万”),郭沫若和郑用之分兼正副团长。以后数年间,中万在重庆上演大批新剧、历史剧。1943年,张治中以郑用之在中制容纳共产党,撤销了其厂长职务,限制他在重庆的活动。后郑请求到美国考察。1946年到达美国。1949年回国,1951年到香港,后偕妻傅思明到美国定居。直至1971年,他独自到台湾任中国电影制片厂顾问。晚年制成抗战纪录片《中国之怒吼》。1983年底在台北车祸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