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聊《清水里的刀子》,从小说到电影,专家:胆子很大,佩服!
国产文艺佳作《清水里的刀子》将于4月4日全国公映。影片改编自石舒清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同名小说,由青年导演王学博执导、知名导演尔冬升、张猛、万玛才旦共同监制。在2016年釜山电影节,本片一举夺得最高奖新浪潮奖,之后在全球二十多个国际电影节上也是获奖无数。
《清水里的刀子》开启全国路演活动后,一路获得好评。3月29日,影片主创来到路演第五站广州。由广东省电影家影协会主办、广东省电影家协会评论与交流委员会协办的“从小说到电影—《清水里的刀子》“广州点映暨主创见面会在映后顺利展开。现场,在广东南方289创艺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郑炤魁的主持下,导演王学博与广东省电影家协会评论与交流委员会主任、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周文萍等嘉宾进行对谈。影片受到现场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在互动交流中也不断激荡出思想的火花。
进入“从小说到电影“的论坛主旨之前,导演王学博首先向嘉宾和观众介绍起这部电影的创作起源。在同学也是本片的策划石彦伟的推荐下,他接触了作家石舒清的这部文学作品,很快就被小说里的气质和韵味深深触动。在2007年,他以学生身份拍了同名短片,之后又心生拍摄长片的想法。于是在2010年,他到影片拍摄地先生活、体验了10个月,在完成剧本后,无奈由于各方因素电影还是未能拍成。在几经波折下,直到 2015年影片才最终拍摄完成。
虽然《清水里的刀子》是一部年轻导演的处女作,却有三名知名电影导演尔冬升、万玛才旦和张猛共同担任监制,为影片保驾护航。谈到他们,王学博先说起了张猛,“有人想买我的剧本给张猛导,后来我见到他,看到他也做了很多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他跟我说,当时他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导演要拍,既然你已经为这个项目做了这么多年,肯定就得你来导,君子不夺人所爱“,他现场透露,其实自己本想让张猛接手,因为他一直没拍成,对原著作家也很愧疚,但张猛却二话不说,主动要担任监制,保证这部电影有好的发展,能顺利拍成。
而另外一名监制尔冬升也在幕后激励着,帮助着导演王学博,他现场回忆道,“每年都想拍,挺多公司的负责人、老板看剧本都看哭了,但是也不投钱。我跟尔冬升导演聊天的时候,他不相信,说真那么好就帮你”。在尔冬升看完剧本后,他果断跟王学博表示,“确实很好,虽然难做,但我肯定帮你”。其实早在影片拍摄前,两人就有过合作,也是多年朋友,有了资深前辈的加盟,《清水里的刀子》的拍摄之路变得更顺遂了。
电影《清水里的刀子》讲述在十年九旱的宁夏西海固,一个偏远的农村里,一个穆斯林老头的老伴去世了,老人和儿子举意要在老伴祭日那天宰掉陪伴老人十多年的老牛来搭救亡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老人和儿子对牛精心照料,并且也流露出对牛的不舍和对老伴的思念。在祭日的前三天,这头牛在饮它的水里看到了将要宰它的那把刀子,于是开始不吃不喝,为了以一个清洁的内里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之后老人就陷入了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之中。
从小说到电影,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周文萍老师首先肯定了影片主创,她对导演说,“一直没有想到这么一篇小说有可能拍成电影,居然你做到了,而且还做得这么好!”她认为《清水里的刀子》小说很有韵味,而这部电影更加着重表现“清洁”的概念,让她特别有感触,“这是老马和老牛的故事,不光牛要清洁,老马也在清洁,人也是在清洁,是对精神和灵魂的清洁”,主持人郑炤魁也形容道,这是一部清洁自己灵魂的电影,在他看来,“原著小说有一种震撼灵魂的力量,这部电影剧本也做得好、扎实”。
谈到主创的改编,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研究专家姚兴勇教授盛赞并感到十分佩服,“把一个几乎没有任何情节的小说拍成了电影,导演胆子非常大!”在他看来,小说的主题是把日常和死联系在一起进行哲学化思考,而电影的主题更复杂,有三重主题:生和死以及贯穿生死中间的线索—清洁或信仰的问题。他认为,影片就是在这三重主题里把小说复杂化、具体化了。
导演王学博也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改编思路和创作理念,“全片都是极简的风格,我把小说的心理描写都去掉了,我用其他方式,如影像、声音、演员和我讲的内容去引导观众想到人物的心理到底是什么“,他坚持不用一句台词表现小说里的任何一句心理,坚信这样会改变人物性格的塑造。他也向观众坦诚,自己的电影就是要把所有形容词都去掉,用一个最含蓄,但也可能是最锋利的方式去表达,即便过于含蓄,也想让观众觉得耐品。而映后结束,观众们所表现出的热情和积极互动似乎对这部小说改编之作给出了一个最好的回应。
本片将于清明节档期4月4日全国上映,敬请期待。
相关影人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