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了人心,却在《熔炉》中永恒煎熬······

鲜有废客level-icon
发布于  
9

当人类试图组成社会的时候,并没有料到彼此之间细微的蝴蝶效应,我们往往只是关注宏大战争中的摧枯拉朽,而人性的细枝末节则避而不谈。

 

2011年,一部名为《熔炉》的电影上映。其后,包括时任韩国总统李明博在内的十分之一韩国民众观看了该片,全国为之轰动,韩国立法机关当即修订了《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部分修订法律案》,即后来广为流传的《熔炉法》。


 p1363250216.jpg


到底是什么样的一部影片能做到促使一个国家修订相关法律,来保障特殊人群的权益?

 

本片改编自韩国作孔枝泳同名小说,而该小说则根据2005年,发生于韩国光州一所聋哑学校的性暴力事件为蓝本。真实事件的发生,无疑让这部探讨残疾人性暴力事件的电影更加具有影像穿透力。

 

电影的发生地,是一个叫“雾津”的城市,一个常年笼罩大雾的小城。这是一个虚拟的地名,但是它象征含义却不言而喻。雾,一个遮蔽万物最有效的载体,它能将人性的丑恶掩藏在无法察觉的暗处,也能让人们的良善被抹杀的无影无踪。

 

故事的开端是男主角仁浩准备去雾津市的慈爱学堂担任教师,大雾下的驱车行驶是对男主前程难测的隐喻,而此处平行蒙太奇的运用,则巧妙地把后来遭遇车祸的小男孩拼接进画面,黑暗隧道中的孩童身影,那是悲剧的喻体。同时,低缓伤感的钢琴配乐,则用声画蒙太奇把沉重的气氛塞进了观影者的内心。

 

随着仁浩在学校中对残疾孩童的逐渐了解,他慢慢发现了这所学堂“慈爱”光环下的“丑恶”,而研斗被校长妹妹施暴事件的发生,让他已经不能无动于衷,随后研斗在医院被查出性侵犯的结果,更是让仁浩无法忍耐心中的怒火,于是便和之前认识的人权组织女孩友真,共同走上为这些遭遇校方性侵犯孩子的维权之路。


 p1677516717.jpg


所谓的“推诿”就是让人无法躲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政机构,这是社会中最顽固的皮癣,他们麻木于“每日打卡”,习惯于“风波不起”,惯性于“扯皮推卸”,自动于“与我无关”。仁浩友真的来往奔波只是图添这些扯皮机构的唾沫,最后只能曝光于媒体。

 

如果人性在什么环境下最干净,那应该就是同类的集体围观吧!“慈爱学堂”的一干“人面兽心”虽然被逮捕,但是同流合污的警察却请出了“前官礼遇”这张王牌。当整个司法机构都渗透进“潜规则”的毒液,那所谓的“公平审理”就只是一张曝光过度的胶片吧!惨白而毫无服膺的痕迹。

 

案件虽然遭遇各种阻碍,但是受害的残疾儿童勇敢而机智地指证,还是让案情的真相公诸法庭,不过丑恶的一派有着自己的手段,不管是金钱贿赂、还是法律寻租,总之,真相还是硬生生沉潜在了丑恶的泥淖中。

 

而在这场正义之战中,主人公仁浩并没有能无所顾忌的做个纯粹的斗士,像是电影故意让正义的一方遭遇生命中的诸多伤痛,妻子的早逝,幼女的疾病,老母的市民心态,还有一贫如洗的处境,都让这场人性的伤疤揭开的格外疼痛。但是,面对这三个惨遭性暴力的可怜孩子,他毅然决然地选择继续前行。

 

电影的高潮并不是正义的救赎,而是罪恶的姿态高昂,明秀因为弟弟的死和自己的遭遇得不到公正的审判,选择了与罪人共同卧轨,这让人想起了电影开头明秀弟弟的结局。此处情节的设置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对片呼应,毕竟,如果在公正的审判尚未进行前,发生罪恶,人们尚能忍耐,可是如果在所谓的法律审判之后,被害者依然走上悲剧的道路,这种无声的批判无疑是最有力的。


 p2020932359.jpg


《熔炉》中有两个地方最为令人深思,一个是男主仁浩在明秀死后抱着他的遗照跪在法院的门前率众抗议,这是本片高潮部分无奈的嘶喊,是一种对于正义的拷问和咒骂,直戳观影者的泪点和良知。

 

另一个则是审判开始前众多民众对仁浩与友真的辱骂和毒视,因为在那些普通民众眼中,那个恶贯满盈的校长是德高望重的人物,是德行和善心的代表,他当得起众望所归的圣贤。而一旦有人诋毁他们的精神领袖,他们便惯性式的反驳和撕咬。

 

集体无意识下的集体造神本该随着文明的普众,而逐渐消弭,但是讽刺的是,即使是现代社会,这种精神性的集体犯罪也难以避免,毕竟,“法不责众”。但是“法不责众”背后暗藏的则是“人治”旗帜的高扬,而“法治”的尊严责被折断在众人故意忽视的脚底,这貌似不是哪一个人的罪责,但是众人却都难辞其咎。谁能说司法上的溃败和政府机关的权钱交易,不是普通民众集体无意识下培植的根芽?

 

就像电影结尾友真的一句话:“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一部电影虽然促进了法律的进程,但是,它能改变的毕竟有限,韩国人懂得这一点,所以他们希望看过电影的人能做的更多,至少不被这个世界所改变。


但是弱势群体遭遇性侵犯绝对不会只有唯一的解,它是个二元一次方程式,每一个个体的事件代入这个方程式,都将有相对应的解,在《熔炉》上映一年后,丹麦人就在2012年交出了对于性侵犯话题自己的理解。

 

如果说《熔炉》在控诉强势集团下,弱势群体遭遇的不公和悲剧,那么《狩猎》无疑是对儿童自带话语正确性下,成人话语权真空的尴尬境地进行反思。


p1546987967.jpg

 

狩猎的故事并不复杂,主线即是男主卢卡斯遭遇间隙性短暂失忆的小女孩——卡卢卢的一次偶然控诉,声称卢卡斯对自己实施了性侵。这样的一个事件当被小女孩的幼儿园老师知晓后,开始如同滚雪球一般,在整个小镇散布开来,而男主卢卡斯也随着流言的日益膨胀,从被以前好友排挤,到被警察逮捕拷问,虽然随后被释放,但是在整个小镇已经失去了立足之地,剩下的只是无穷无尽的仇视和排挤。

 

电影的开头是一群中年男人在十一月冬天下水的场景,北欧幽静的自然风光将这群中年顽童的欢乐时光衬托的恰到好处,而电影之所以在一开始展开如此画面,则是为接下来的故事做出反面的衬托,暗含着,即使是多年的知己好友,可一旦性侵的事情落到自己的女儿身上,连多年达成信任的好友也可以反目为仇,而不用丝毫的理性分析。

 

而本片的主题也在幼儿园园长的一句话中让人无可置否:“我是为孩子着想,他们不会说谎。”

 

当成人的世界被一个孩子的无意谎言打破,这样的流言,是否能变为成人社群共同对付另一个人的武器?虽然我们都知道,错也不在小女孩卡卢卢,毕竟电影自始至终都向我们清醒的摆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卡卢卢的几句“恶言”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她自身记忆上的错乱和短暂失忆。虽然我们知道所谓“卢卡斯向卡卢卢显示自己的性器官”,只是因为卡卢卢哥哥的朋友把iPad上的色情画面给卡卢卢看到了,随后卡卢卢自己记忆拼贴的产物,但是毫无疑问,事情既然已经发生,那么就无法挽回,就连卡卢卢其后也不能肯定自己说的是不是一定正确。


p1912928978.jpg

 

毫无疑问,电影这样的一个设定不是在拷问小女孩的对与错,而是在告诉我们:如果小女孩压根就是无心为之,但是这样一个流言一旦在一个社群中传播开来,社群中的每一个人该如何对待。

 

电影的高潮部分是卢卡斯在惨遭殴打之后,在圣诞夜那天走进小镇的教堂,和卡卢卢的父亲,一个原本视自己为最好朋友的男人,终于爆发冲突。

 

卢卡斯的情绪爆发像是一头被狩猎的麋鹿,在等待命运完结的那一刻悲愤的观望周围的世界,这是属于他最后的权利,除此之外,在面对充满恶意的气氛中,他已经一无所有。

 

故事的结束是以一年之后,卢卡斯的儿子成年礼上的一场狩猎来终结。本来观众还以为一年之后,此事应该可以逐渐消弭,的确,在成年礼开始之前的卢卡斯受到了众人的欢迎,当时,宴席上众人面色的异常和反感,让卢卡斯知道,可能未来的时光再难回来,而结尾的森林中自己差点被枪杀,更是让他清醒的明白,所谓的言归于好,所谓的不计前嫌,所谓的相安无事,只是怨恨下的阴翳。

 

至于准备枪杀自己的是卡卢卢的父亲?还是卡卢卢的哥哥?亦或是小镇的某个人?已经不再重要了,背光下枪手的剪影象征着集体的谋杀图腾,如同电影中优美透亮的画面和随意的抒情吉他乐,像是告诉我们,在这个美丽的北欧小镇,它那冰冷刺骨的悲剧就像它的瑰丽旖旎的风光一样,存在于此。

 

我想起了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的社群理论:“权利优先于善”,这是一个危险的言论,尽管它将现代社会中的社群本质已然剖析。《熔炉》中的权利优势体在于他们是“善”的定义者,而《狩猎》中的权力优势体则在于他们是恶的裁决人,仅此而已。

本文来自影评人“鲜有废客”原创

转载或约稿请加微信:X1095283911

熔炉
猫眼评分
8.8
类型:剧情
主演:孔刘,郑裕美,金智英
2011-09-22韩国上映
想看
评论
写第一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