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年代的惆怅青春
路内小说的同名电影上映了,作为七零后作家的代表,路内擅长写属于九十年代的青春故事。 不同于残酷青春,《少年巴比伦》是一部平实的或者说现实题材的青春片,不过分渲染残酷,不夸大或赋予青春太多含义,它力图呈现九十年代工人群体的生活场景,在无聊压抑的时代环境下揭示个体的无奈与无力。 它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校园为背景的青春片,主角都是迈入社会进入生活内部的个体,路小路听从父亲安排,进入工厂,准备再上个职业大学,找机会转岗到轻松的岗位;女主角白蓝是工厂卫生室的医生,但也不甘于现状,准备考取上海的研究生。一个是随波逐流桀骜不驯的叛逆少年,一个是家庭破碎独立自强的美少女,她们在那样一个时代相遇,交汇,分离。他们没有太多选择,人生的全部围绕工厂展开,工厂几乎就是他们的一生写照。或者说,他们被囚禁在了工厂里。 在这样无聊且无所盼望的时光里,少年与少女的相遇总能带给生活一些希望的光亮,他们照亮彼此又相互温暖。在鱼龙混杂的工厂世界里,每个人为了生存都有着自己的处世之道,各种人事争斗无非是为了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片立锥之地。 爱情是绝望生活的助燃剂,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每一个遇到它的人,都会被点燃,充满热情,甚至拥有一种飞蛾扑火的力量。路小路和白蓝在这样的环境相遇,对路小路来说,白蓝就是她的精神支柱,他生命一切的希望都来自这个明亮而温暖的少女。相应的,失去父母的白蓝似乎成为自己生活的一个隐秘的倾诉对象,在路小路的身上,她也能找到温暖自己的东西。 路小路是一个荷尔蒙浓烈的少年,他抽烟、酗酒,和同事斗气,看不惯领导的做派,用自己的方式和所处的现实抗衡;白蓝则是另一面,尽管父母双亡的现实使她有更多放纵的理由,但她选择了独立自强,甚至怀抱着远方的梦想。最终,她去了上海,寻找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无论是自我放逐还是不甘沉沦,他们都在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上前行。有人可能一辈子都待在了工厂,有人在人际关系经营中步步高升,有人则将自己的生命终结在那个压抑的年代。 电影平实展现七零后的青春场景,提供了另一份青春生活样本,没有哀伤没有愤怒,有的是一股淡淡的惆怅。就像白蓝寄给路小路的明信片上写的,走过几千里路,也不会忘记你。她忘不掉的是那个压抑年代里的明朗少年,那几乎是浑浊年代里唯一的一抹亮色,对于路小路来说,白蓝存在的意义何尝不是如此呢。 当我们经历过青春,回过头去看这些不同年代的青春故事,或多或少会唤起我们沉睡已久的少年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