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明碾压偏见的不公,还科学巨人一份迟来的敬意(浅评)
★★★★ 《模仿游戏》是我非常期待的一部电影。英伦传记片本身自带高冷,故事的主人公艾伦•图灵,一位天赋异禀,卓尔不群,却命运多舛的科学传奇人物,从而决定了该片的悲剧走向。影片整体质朴沉静,有泪点,偶尔也有几个笑点冲淡沉重的氛围。 多段叙述,将图灵的人生浓缩在三个重要的时间点上,抽丝剥茧展开剧情,既强化了人物的复杂性,也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影片是根据传记作品改编可能带来的枯燥无趣。影片最成功的地方也在于此。结构巧妙严谨,三段故事主次分明,互为因果,互相关联,与剧情衔接自然而恰当。 影片的主线是图灵在二战时期通过制造计算机器破解德军密码,进而缩短了战争时间。面对上级的质疑,同事的不理解,试验的失败,我们看到了一位科学家的专注与执着,也许在普通人看来这种坚持近乎偏执。然而也正是这样的特别之人,才能完成平常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但是,这样伟大的贡献,在当时却只能隐没于世,不能见容于大众。 在当时,同样不能被大众接受的是图灵的性取向,天才由于性取向违法而被迫接受化学阉割,最终惨淡收场。影片最后图灵颤抖的双手,绝望的眼神,满溢的泪水。以及看着Christopher眼中满满的爱意。让人看了情绪久久不能平复。 少年时期的经历暗暗埋下了这位天才未来悲剧式的人生基调,这条支线应是人物命运最核心最灵魂的部分,然而却含蓄有余,缺少了一种让观众为之动容的情感。我们或许只记得,当图灵得知爱人去世,努力隐藏悲痛的眼神,以及嘴角无法控制的抽噎。 卷福作为影片的灵魂人物,诠释到位,台词抑扬顿挫,最后的哭戏让人觉得怅然若失却没有用力过猛的痕迹。 在我看来,电影的魅力与历史的厚重总是交相辉映,时间的流逝印证了图灵这位天才的伟大,文明的演变也将碾压偏见的不公,还图灵一份迟来的敬意,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科学巨人的学术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