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到“火候”的法风鸡汤
文/梦里诗书 无疑《夜莺》力图营造的是一碗暖人心脾的心灵鸡汤,作为由法国导演费利普·弥勒执导的中国电影,他将自已对中国亲情观的见解与其善用的法国田园风格巧融于了这部公路类型片里,但这法风鸡汤却又是未到“火候”的,浮于表象欠缺力度的情感渲染和对《蝴蝶》机械式的套用,使其难见感人的真挚。 现如今谈起心灵鸡汤,或许很多人会对其唾之以鼻。认为这不过是充满说教意味的理想化主义,但真正“有料”的鸡汤式电影,绝然不会以那般为人厌烦的意味予以呈现,《夜莺》便是如此,这种喜在夜间鸣唱的鸟类在电影中更是一种隐喻,喜欢提笼架鸟的爷爷因为爱鸟在孙女三岁时差点让其走失,这使得与儿子间的关系心生隔阂,而为了完成对过逝妻子的承诺,爷爷打算从回故里放生夜莺,孙女因父母忙于工作,希望弥补亲情关系的妻子瞒着丈夫又一次的将女儿交给爷爷照看,两人一鸟因此一同踏上了重回故里的旅程,电影中的夜莺鸟既是祖孙三代人情感关系的纽带,也借此呈现着农村与城市,在传统中也在变革里的中国。 如若没有费利普·弥勒曾执导的其成名之作法国电影《蝴蝶》,那么对于《夜莺》或应当得更高的赞许,虽然二者的故事不经相同,但其风格架构却是大同小异,而《夜莺》更予我了一种《蝴蝶》粗制版的感觉,除了田园农家的风景镜头质感较前作更为出色外,不论是人物设定还是其公路的旅程远未有《蝴蝶》来的那般给人以直击心灵的感触,这症结实质源于电影情感铺垫的苍白,三代人之间所谓的隔阂本就仅是琐碎的小矛盾,缺乏剧情需要的张力冲突,秦昊饰演的儿子作为国内顶级设计师的形象在剧中的表现却更像个小孩,不论是隔阂的产生和释怀,都静若止水,难见波澜,这就彷如是小火慢炖的鸡汤,观众一直寄希望于在这平凡的故事结尾处得以不平凡的感动,但直到结束这锅鸡汤也终尚未开锅便就被关了火。 《夜莺》绝非一部滥竽充数的庸作,带有浓厚法国风格的中国电影却也是少有独到的,对人物情感细腻的描绘,使亲情在最为平凡质朴的镜头下得以体现,只是这亲情的温度却未能近乎人意,如是而已。(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梦里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