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球成金:昙花是如何绽放的
看过几次开头就放下的片子,终于在元旦来临前的周末被我再一次从头看起,并看完了它。作为一部犹如纪录片一样的现实改编的题材故事,要想有激烈的故事冲突,很难。但布拉德·皮特精湛的演技,以及阿伦·索尔金扎实的剧本,还有精彩的剪辑,依然使得这部片子表面上看起来平淡如水,却随时回荡着汹涌的暗流。 作为体育题材的电影,大多都以惊心动魄的胜利作为结局,并彰显其足够的励志性。而本片却不是,从电影开篇就已经将结局告诉了大家,那就是作为主要刻画对象的球队,最后将以惨败作为最终的结局。所以,在这里,不再有励志,也没有激动人心的大逆转,它展现只是一只球队,从挣扎在联赛底层的边缘,到触目惊心的20连胜,在让人不可理喻的胜利道路上狂奔,最后却又让人大跌眼镜地从高处一个跟头跌下来。电影的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个过程,而且从缔造了半个童话的球队经理的角色切入,成为一个有关于人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叫比利·比恩,饰演他的是布拉德·皮特,为他伴戏的是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乔纳·西尔、罗宾·怀特等。 体育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靠金钱砸出来的,皇马、切尔西、曼城、恒大,都在不断重复着这样的故事,而且屡屡将胜利变成现实。竞赛可以如此,但体育的真髓,却不是这样的。公平,在所有的赛事上都是大家的追求,但金钱是在合理规则之内的竞争,它的存在,让看似公平的竞争其实变得不是那么公平。而体育精神的回归,让赛事体现出一种本源动力,散发出天然的魅力,则是体育迷所喜欢看的,也应当是一个球队经理所追求的。 对于棒球,中国的球迷了解的不是太多,我也不甚了解。但它与篮球、冰球、橄榄球一起,并列成为美国的四大球。也有美国三大球一说,其中也包括棒球,另外两种是篮球、橄榄球。尽管我们对美国职业棒球联赛不太熟悉,但对于纽约洋基队的标志却一定很熟悉,因为他们的棒球帽在全球都很畅销,很多对棒球一无所知的人,也会有一顶带有NY字样的洋基队队标的帽子。 在美国职业棒球联赛中,纽约扬基队,就像西甲联赛中的皇马、巴萨一样,德甲的拜仁一样是其他球队难以攀爬的大山。而且实力的雄厚,也正是建立在财富的基础之上,早在电影中所在的2001-2002赛季,洋基队可运用的资金已达到1亿4000美金,而作为电影主角的奥克兰运动者队,可资运用的资金仅有4000万,仅仅是洋基队的零头,两相碰撞,完全是无力对撼的。但奥克兰运动者对的的经理比利·比恩却采取逆向思维,不走寻常路,摆脱一些想象与直觉,而是运用数据进行分析,然后寻找适合自己球队的队员,无论该队员在其他队里是多么的不收人关注。在缺少明星的状况下,利用补短板的原理,让自己的球队没有短板,然后在进行充分的挖潜,将每一个球员的潜力挖掘到最大。不在乎单一场次的胜利,而关乎整个赛季的走向,终于,作为小球队的奥克兰运动者,在赛季起初的几场败局之后,终于迎来爆发,并一举拿下了即便是洋基队也难以企及的20连胜,并由此顺利进入季后赛。但就像所有的狗血励志体育片一样,当你想看到奥克兰运动者继续所向披靡,或者在挫折之后再次迸发勇气,并获得最终的胜利时,导演却镜头一闪,告诉你在季后赛的第一轮,奥克兰运动者就被淘汰了。它没有成为最终的胜利者,20连胜仅仅是昙花一现。 以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着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比利·比恩进行的,他费劲一切心思,努力让自己的球队具有竞争力,他的焦虑,他的愤怒,他的挣扎,他的决心,还有他所有的努力,都被皮特展现的冲力十足,也正是皮特的表演,让这部如水一样平静的片子不显得那么呆板。比利·比恩通过技术手段,让大家看惯剧透争霸的联赛,变得不一样,并让一只小球队突然具有了竞争力。只是,球队底蕴的不足,最终使得已经取得的胜利变得微不足道。因为在竞技运动中,大家最终记住的永远只有第一名。但比利·比恩做的已经足够多,他已经改变了游戏规则。在他失败了之后,美职棒的另外一只球队波士顿红袜队就利用了比利·比恩的方法,使得红袜队在时隔*0年之后,再次获得了总冠军。 比利·比恩是一位成功的失败者,他的球队在当年失败了,但红袜队在赛季后就找到了他,并打算以12*0W刀的年薪聘请他,但比利·比恩拒绝了,他选择留在了依然穷苦的奥克兰运动者,依然再为他的球队寻求着胜利。电影就此结束,留给人了意味深远的回味。但现实之中,在2006年之后,奥克兰运动者队就再也没有进入过季后赛了,他的那一套方法以及被广为运用,不仅是棒球,在诸如篮球、足球等其他运动中,也已经被充分运用了。比利·比恩的荣光已经过去,而且在没有别的方法出来前,估计他还要在谷底中继续徘徊吧。但他的技术论的方法,已经被光大了,就凭这一点,比利·比恩能够被人记起,已经很了不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