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想起了李雷和韩梅梅
这绝对是本年度最好的国产片之一,也是最被忽略的佳作之一。趁着还在上映,或者去看《变3》而没买到票人,不妨去看一下,绝对值得。为了这部电影,我就不计余力地在此宣传一把吧。 这部电影的水准,有所回归到《小武》,很真诚,也很真实,能够打动人的心。其实,在贾樟柯拍摄《小武》的时候,他拍的是他小时候的故事,而不是拍摄时的现实。而且他用他的真诚,还原了19*0年代社会转型时期的那种躁动,带给一个西部内陆小城里的种种变化,只是,他用的视角,是一个小偷。而张猛的这部《钢的琴》,聚焦则是1990年代市场转型给予一个东北小城带来的变化,市场造成的下岗给予小城带来的种种冲击,夹杂着人心的内在变动,只是,视觉在于一个懂音乐的下岗工人身上。《钢的琴》当然没有《小武》好,即使晚拍了近20年,也仍然没有达到《小武》的水平。但它所延续的线,对于生活及现实的关照,则直接承接了《小武》的内蕴,这一点,在当下,尤其难得。这些年来,这样的题材与拍摄手法并不多,所以就显得弥足珍贵。 我乃等外之人,具体的手法不进行过多的讨论。我只说感官,给我的感觉,《钢的琴》就是一部电影版的“李磊与韩梅梅”。就像《小武》对于19*0年代的还原一样,《钢的琴》对于1990年代的还原,跟课堂里的“李磊与韩梅梅”一样,很容易就让人引发浓浓的怀旧感。工厂一家家倒闭,下岗工人各自彷徨,原来在流水线上从事各种工作的人,有的去杀了猪,有的去配了钥匙,还有的就是闲逛以麻将度日,还有的开起了理发店,都徘徊在生活的最底层,为了谋一口饭吃。还有那做工毛躁的西服,带了典型的1990年代的风格,记得我那时在读中学,也拥有一件,整天穿了运动鞋在学校里走来走去,而且浑然不觉得有何不可。还有破旧的工厂,以及倒下的高高的烟囱,还有化得过于浓艳的装扮,宽大的风衣,大大的背头,以及泛滥的皮夹克等等,在这些元素的穿插中,在光与影的交织中,恍然见就像回到了1990年代,那个在课堂上学习“李磊与韩梅梅”的时代。歌手徐誉滕创作的那曲《李磊与韩梅梅》的歌曲,唱出了*0后的青春记忆,唱出了*0后课堂上的点滴,还有属于那个时代的小暧昧。而《钢的琴》则用更多的元素,演出了整个时代的回忆,这样回忆超越了课堂,扩大到了整个社会。而这一点,带给我的感动最多。至于这一点,在宣传上却一点没有被提到,要知道目前去电影院去看电影的主力,正是*0后的一代人。宣传上的无视,实在是一个大的失败。 说是一部现实片吧,但男主角及女主角会音乐的设置上,还是露出了一些文艺或者是小资的尾巴,这一点,并不好。倒是觉得《卡拉是条狗》里的老二那种设置比较好些,男主角连名字都没有,就是叫老二,而不是知点书懂点医术的其他的人,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大家都容易接受的角色。像《站台》里的崔明亮,角色懂了一点戏剧,离普通人远了一点点,马上就让人觉得有点隔,虽然同属于贾樟柯,但认知度上就比《小武》差了一些。所以,不要以为观众什么都不懂,其他他们在看电影的时候总是想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者是身份的认同,或者是情感的共鸣,再不就是完全的新奇带来的求知欲。你稍微有点端,马上观众就会抛弃你。就像《周渔的火车》,讲诗人的故事,于是电影来的也快,在记忆中逝去的也快。 至于《钢的琴》的故事,讲诉小人物的奋斗的故事,为了一个微末的希望,而付出所有的努力,这有点励志,也有一点冷幽默,导演处理的还可以。幽默的运用,让人不时笑出来,还能在笑过之后有种心酸在其中。而且对于时代,也看是清淡,但也有提起,烟囱的倒下,还有老人的去世,都意味着旧的离去。而新一代,则通过一个未婚先孕的小姑娘来进行了表达。一群人围绕小姑娘的逐渐的认可,就是时代带给人最大的变化。在一个葬礼之上,谈的却是对于下一代的认知与认可,这一幕看似无意,却隐含着很多的意味。这也是这部片子微言大义的处理之一,认真的看,这样的意蕴,还可以发现好多。 文艺片的宣传很重要,《观音山》就是靠轰炸式的宣传带来了良好的票房,其他片子要想复制《观音山》的成功,就得学一下它的宣传策略,不要总是端着,或者找错了宣传点。在接下来的时间,除了《变形金刚3》之外,上的其他新片并不多,市场留给了一条缝隙给其他的电影,看看《钢的琴》有无一点起死回生的希望么。估计是难,但还是希望能有人来看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