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色风情录
关于风尘女子生涯的电影很多,在我有限的观影经验里,“青楼”的字眼掠过脑际,便浮出好些电影:沟口健二的《祗园歌女》、侯孝贤的《海上花》、罗伯•马歇尔的《艺妓回忆录》等等。《海上花》描摹的是人情百态,侯孝贤极尽克制情绪,青楼里弥漫着有些压抑的哀愁。正面出击的《祗园歌女》和《艺妓回忆录》,一个是黑白影片、一个是好莱坞摄制的日本艺妓生涯,黑白没法弄出艳丽色彩、好莱坞不解东方风情,不论电影好坏,在外形上,都与想象中的旧式风尘场所隔了几层。 那去下“××阁”、“××坊”、“卅城”之类场所,是不是能见识一下货真价实的烟花女子的风情呢?遗憾的是,即使是“卅城”,我们也知道,时代变了,味道自然就变了。所以,旧风情与旧诗情,还得在电影或文字中去觅踪影。可惜的是,内地荧幕根本无缘得见,1934年吴永刚的《神女》带着三十年代的烙印,但终归是风尘女的题材,这本是好开端,后来传统被生生掐断,荧幕上没有多少机会呈现改进后、丰富后的类似题材。电视剧里的风月场所,总是欠些火候,既套路化又过于敷衍。港片中则是过火、夸张、戏谑,有些充当的是场所本身的勾当,贩卖声色。瞧不到正宗道地的中国式旧青楼,但有邻国的艺妓风情,文化相近,二者定有几分相似之处。 《恶女花魁》以无比华丽的画面,展示了一幅江户时代的艺妓风情画卷。大块的颜色,构成几乎刺眼的视觉画面,绝对的华丽、艳丽,超艳超俗以近脱俗。剧情从正面出击,不避不绕,从头起到终了时,尽职尽责描绘了“屋内”风采。 和大部分风尘女子的故事开端一样,一名女子被卖给玉菊屋(这名字起得有点…),被赐名清叶。不懂世事的小女孩,在街上见到头牌花魁的场面,目瞪口呆,脸上挂着一幅被吸引、心向往之的表情。那场面,够得上排场;那仪态,怎能说不高贵?不过,清叶一入此间深处,少女懵懂的觉悟告诉她,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花魁妆日以女人的聪明,激起了清叶的斗志,她立志要成为花魁。 学琴、练三味线、修习和诗与俳句,还要掌握一流的交际手腕,当名妓很不易,清叶的付出得到回报,她成了红牌。勾心斗角随之而起,像妆日教导她的话一样:爱你的人越多,恨你的人也越多。后来她终于成了花魁。她爱上的第一个客人,是一位天真烂漫的年轻男子,最后证明不过是懦弱而自私、不懂爱的轻浮男人。外面的世界,不过和里面一样,就不再想逃离了。成为花魁后,一名富有的武士爱上了她,但她的心漂浮不定,最终选择了一直喜欢她的清次。清次是一名普通人,被妈妈桑定为玉菊屋的继承人,母亲是歌女,父亲不详。清叶选择与清次的结合,一如她的性格,很是叛逆。 这部电影的主要制作人员清一色都是女性,女导演、女编剧、女音乐人,原著漫画的作者也是一名女性。影片带着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清叶的所有选择都是自己做主。“恶女”的叛逆形象超越了时代,对爱上她的武士仓之助的刻画,也完全基于女性角度。仓之助毫不忌讳世俗观念、身份的束缚,全然接受清叶(此时她的名字已变为暮日花魁),而清叶最后并没嫁给他。这种行为,以当时的世态,无疑是一种宣言式的反抗姿态。 左拉的小说《娜娜》中,娜娜也是一名任性的女人,类似于“野蛮女”或“潇洒女”的形象。书中有一句话:“这些风流娘儿们出清他(们)的钱箱,正是为道德报仇。”清叶呢?清叶的选择,和娜娜一样,由她自己随心而行,在旁人看来,“如果她不得不像我一样吃苦头……一个人在年轻时代够多么古怪啊!”古怪么,清叶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她逐步弄清了自己的需要、自己的痛苦、自己的爱情。 影片以温暖的结局,暗示了清叶/女性的胜利。片中出现樱花的段落,包括结尾的画面,色彩处于得到调和的状态,不会造成视觉上的不适。而整体上过于艳丽的画面,严重超出了我的审美接受能力。配乐在很多地方用的是电子乐,带着些现代摇滚的风格,并不是幽怨、古雅的乐风,和意图明显的女性主义一样,这也是影片主题现代性的一个体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