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电影无法被剧透
说到剧透,有两种人比较令人讨厌。前一种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剧透狂魔,向新晋影迷吐露诸如《电锯惊魂》结尾老头站起来了,《非常嫌疑犯》的跛脚矬子才是凯撒等高能逆转,会给他们带来无穷无尽的乐趣。另一种是心思敏感的剧透恐惧狂,在他们看到电影之前,谁也别想在他们面前谈论这部影片,哪怕这是一部张三李四主演的爱情片,而你只是提到片中张三李四相爱了,也会被他们站在受害者立场一通叫骂。 根据我多年的影迷经验,剧透狂魔并没有那么可怕,剧透恐惧狂们则脆弱地令人可笑。事实上,除了那些通篇围绕一两个惊奇点子之作,大部分电影被剧透与否并无所谓。一流的电影是无法被剧透的,你尽可以向别人详细描述其中的情节,但你永远无法将欣赏过程中的体验移植到他人内心,从而无法剥夺他们作为个体的观影乐趣。即使是许多侦探悬疑类作品,道破了凶手,抽丝剥茧的侦破过程仍有看头。好的电影是带你欣赏沿途风景的观光列车,而不是载你直奔目的地的杀时间铁笼。 《前目的地》算不上一流科幻片,但它重新定义了剧透免疫。影片改编自科幻名家海因莱因的小说,但使片中情节家喻户晓的,则是一个互联网上流传多年的烧脑段子:“194*年的一天,克利夫兰的孤儿院里出现了一个小女婴……”读过甚至耐心琢磨过这个段子,并不影响我们津津有味地欣赏电影,而事实上,不少观众就是冲着改编而来。 究其原因,一方面,熟悉的故事被搬上银幕,总是令读者兴奋不已,从金庸到郭敬明的粉丝,都有过从影像中重温文字的喜悦。另一方面,电影通过细节的填充,不再是一个单薄的概念,获得了真实的厚度,段子中那些“稀里糊涂”之处,都被赋予了合理的动机;段子充其量是个抖机灵的脑筋急转弯,电影却有真实可触的人物和情感供人回味再三;电影还有着视觉的美感,穿越机器朴拙的数码盘,西装礼帽的冷战特工装束,颇有老电影的质感,60年代的宇航局内饰前卫又复古,有种架空了年代的诡趣,这也是读小说和段子体验不到的。 这电影其实没什么烧脑的,它只是再一次诠释了历史无法被改变的自洽理论,它在智力上的价值在于,建立了一个自益悖论的完美模型,这在以往的穿越电影都只是浅尝辄止。所谓自益悖论是一种假设:倘若发明家回到过去把发明物给了自己,那么这个发明岂不是无中生有?本片将这个匪夷所思的假想推到极致,一句话剧透“自己促成自己跟自己发生关系生下了自己并将自己杀死”,也就是对白中一再提及的,关于鸡和蛋起源的终极奥义。《前目的地》证明科幻概念尽可以天马行空,只要对细节精心经营,最起码能让人在那么一刻不得不信。(文/方聿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