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温不火的鸡汤
文/梦里诗书 源于《天伦之旅》的改编,《一切都好》虽然继承了亲情的羁绊,却已然没有了那感人肺腑的动容,这一面源于电影几乎雷同的仿效,另一面所谓的改编并未有太多真正契合国情的本土化,波澜不惊的呈现,使之终仅是一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心灵鸡汤。 张国立饰演的慈父,游走于分散在全国各地四个孩子间的他,被孩子们幸福的谎言所包围,孩子的苦衷也成为了父亲的牵挂,如果这是一部未经改编的原创作品,那么确实值得中肯,但珠玉在前,蓝本的高度实则已经注定了电影至少能差强人意,但在改编后,无论是从已然身在北京首都的父亲,子女为何还要分散各地,还是四个孩子的人物设定,都显得太过生硬刻意,剧情设定的不合理,使这个本就需要情怀的作品,欠缺了真正以小人物为依托的共鸣性,这无疑在伊始就降低了电影的感观体验。 如果这只是一个精简的公益短片,那么他或许能感人以情,但被拉长到一部电影长度的《一切都好》,很多时候令人感觉只是将一个又一个的家长里短罗列后苍白的宣讲而出,穿梭于各地间的父亲,子女和父亲两代人间的隔阂,虽然一个“一切都好”瞒不了父亲儿女的热忱,每个观众都所能见那父爱的伟岸,但这种种的体现却无法形成一个合理的宣泄,当结局到来,那看似质朴的真情,实则只是为电影画上了一个空洞的句号,虽告解出一份陪伴便是最好的爱,但并没有能深攫出自已独出机杼的内在纵深。 没有了东北故土的情怀,也没有了荒诞的黑色幽默,虽然同是对父爱的告解,但张猛的《一切都好》与《钢的琴》间差了不止一个《天伦之旅》,前者有时代讲情怀,后者只是轻描淡写的讲出了一个故事,孤巢老人和子女间关系的社会性反思,亦有着一种端着的感觉,在人物本就欠缺根基的基础上,剧情张力的匮乏更使这个故事变成了一笔流水账,这诚然有着《天伦之旅》蓝本的桎梏,但更有着导演自身的创新不足。 亲情无疑是最令人牵肠挂肚的情愫,即便是如《一切都好》这般不温不火的鸡汤,张国立的老父形象却依旧呈现出一份亲情的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