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电影 > 资讯正文

这部纪录片比《我的姐姐》更扎心

第一制片人
 2898 次阅读

2021年4月18日刊总第2769期

很多人小时候应该都听过这样的话:“你是姐姐/哥哥,要让着弟弟/妹妹。”而这样的观念如今依旧存在,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典范,大的让小的似乎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殊不知,这样的行为让多少手足之情,分崩离析。

近期,《我的姐姐》突破7个亿票房,引发了大家对“姐姐”这个群体做出牺牲的关注。《我的姐姐》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有人说,这部片子是披着女权的外衣教育姐姐要为弟弟牺牲,也有人说,这是亲情上的道德绑架。不过相比之下,1996年李玉拍的《姐姐》这部纪录片,反而更让人思考。

《姐姐》是当年在《东方时空》里播放的一个纪录片,起初李玉本来是要做一个关于刑警的片子的,然而,当李玉去到这个四口之家后,这个龙凤胎家庭里妈妈无意中一句“这个女孩子不讨人喜欢”引起了李玉的关注,当下她便决定放弃刑警的素材,转而将摄像机转向这个在家庭中处于劣势的姐姐。

 

人为制造的“姐弟”关系

9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还是很紧,很多家里都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夫妻都很羡慕家里有两个的,谁家里能有对龙凤胎,简直就是周围羡慕的对象。

蕊蕊和峰峰是对双胞胎,他们出生的时候是刨妇产,爸爸妈妈经过商量,认为女孩能够照顾男孩,于是,女孩蕊蕊就成为了姐姐,男孩峰峰就成为弟弟。这种人为制造的“姐弟”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公平可言。

在家里,弟弟凡事都可以得到优待,而姐姐必须要谦让他,照顾他,弟弟想玩什么姐姐必须得陪她玩,否则就是不懂事儿。峰峰想下国际象棋,蕊蕊耐着性子陪他玩,峰峰不按规则走棋,姐姐一再忍让,可峰峰一再耍赖,一怒之下姐姐不玩了。

然而,弟弟的第一反应并不是道歉,而是找来妈妈做裁判。而妈妈过来后,在没问清楚事情真实情况下就开始数落姐姐,“你是个姐姐,你陪弟弟玩儿会儿会怎么样,你懂点事儿行吗。” 姐姐不答应,小声念叨着:“你不是不喜欢我吗?”妈妈沉默了一会儿,没有回答。

弟弟见搬出妈妈来姐姐也不愿意陪他玩,就说自己要去玩姐姐的积木,姐姐不让动,弟弟非要拿出来玩,妈妈走过来就直接把积木给弟弟了。

很明显,在家里弟弟是受宠爱的那个,妈妈对弟弟一切事情都非常上心,弟弟该换牙了,妈妈抱着弟弟,宠溺地给他看牙,旁边的姐姐看着满眼都是羡慕,小声地和妈妈说,“你看看我的牙”,而妈妈也只是冷淡地回了句“你的牙也不好”。没有得到太多关注的姐姐只有自己去照镜子。

妈妈眼里永远只有自己的儿子,儿子想做什么她都有求必应。弟弟想玩什么,姐姐必须让,弟弟想干什么,妈妈也努力达成。

三个人出去,妈妈都是靠弟弟最近,而姐姐则自己一个人提着东西走在前面,和母子俩保持着距离。明明都是亲生的,可怎么看,姐姐都像是寄人篱下。

爸爸因为是警察的原因,经常公务在身很少待在家里。弟弟和爸爸打电话说自己想看球赛,妈妈就在一旁帮忙劝说爸爸带他去。

局外人

周末的晚上,爸爸难得有空回到家做饭,面对镜头妈妈有些不自然地说:“真难得呀你。”

姐姐蕊蕊和弟弟峰峰却特别高兴,扑在爸爸身上,和他拥抱在一起。

等待饭好的过程中,妈妈搂着弟弟坐在电视机前看球赛。蕊蕊想看动画片,而妈妈只是冷冷的回答了一句“那你就少数服从多数,我和你弟弟都看球赛”。

姐姐生气得背着手,挡在了电视机和弟弟中间。弟弟看不见电视画面,指着姐姐喊叫道:“把我杀了!把她杀了!”看到姐姐不动,弟弟又说了两次“把她杀了”!

可怕的是,妈妈丝毫没觉得儿子的话有什么问题,只是无奈地找爸爸来做主,爸爸随意说了弟弟两句,转头跟在地上打滚的姐姐说:“你是姐姐,这样让人笑话,快起来。” 

“你是姐姐”这四个字仿佛就像个魔咒一样,这个家里的原则就是“大的要让着小的”、“少数要服从多数”。

晚饭时,三口人坐到了饭桌上,只有姐姐一个人靠着门框看着他们,不想过去吃饭,仿佛一个局外人一样, 妈妈不耐烦地嘟囔了几句,爸爸开始好声好气地哄她,蕊蕊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样,委屈地向爸爸诉说着今天发生的事情,期待爸爸能有公正的评判。

可最终得到的反馈却是,“你不是姐姐嘛,你这么自私还行啊,什么事光管你个人。你弟弟现在学国际象棋,得两个人下,为这个批评你应该。几天不见面一点进步都没有,这还行啊?”

尽管蕊蕊嘟囔地抱怨着明明是弟弟的错,可爸爸妈妈依旧还是认为,是姐姐太任性了。妈妈一边给弟弟夹菜,一边附和道:“你越说她,她越来劲。她一个小孩,我还能去给她认错去?”弟弟也在旁边添油加醋地说,“你这样爸爸不喜欢你,我也不喜欢你了,全家人都不喜欢你。”姐姐向妈妈申诉:“你不喜欢俺。”妈妈瞥了她一眼:“你这样我永远不喜欢你。”

在这个家,弟弟是小皇帝,爸爸妈妈不管对错总是拿“姐姐”两个字来压制蕊蕊,只要是弟弟想做的事情,姐姐就必须陪同,而姐姐所有的想法都得在满足弟弟之后,不然就是任性、不懂事儿、自私。渐渐地,姐姐蕊蕊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局外人。

反抗最终的结果还是 “认错”

蕊蕊不明白,明明是弟弟错了,为何到最后错的永远是她,全家人都要责备她。而最终让蕊蕊坐下吃饭的原因则是爸爸说了一句夸奖她的话,“蕊蕊也有优点,舞蹈学得很好,画画也很认真,脾气得改改哈。“

爸爸继续哄她:“去练舞蹈,妈妈都说你练得可好了。” 蕊蕊反抗说妈妈根本没说过,还抱怨妈妈经常跟弟弟说悄悄话,而这时的妈妈和弟弟却在旁边笑了,戏谑地在旁边嘟囔了句“哎哟,我们还说你的坏话呢,这么点小孩疑心可珍重”。说这句话的时候,她和躺在椅子上的弟弟四目相对,眼神里都是爱。姐姐向爸爸诉说着自己的苦恼,而妈妈向爸爸抱怨着自己每天有多累,孩子还整天给她找事儿。长期不在家的爸爸,疏于对孩子成长的关心,对于妈妈的抱怨也只能听着,而女儿一直的哭闹也让他有些失去耐性。

弟弟仿佛跟妈妈是统一战线一样,打了姐姐一下,让姐姐不要说妈妈,而妈妈则脱口而出“烦死了”,而爸爸的反应却是让蕊蕊给妈妈道歉,理由是“爸爸好不容易回来吃次饭,结果让你弄得,以后改了就是好孩子。”

无力实现自己内心所想的蕊蕊,最终还是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地和妈妈道歉了,妈妈也敷衍的抱了她一下。父母以为她知道错了,却忽略了姐姐也有被认可和被尊重的需求,在这样逼迫下长大的姐姐,自然难以对弟弟有很深的感情。

《姐姐》这部纪录片虽然时间上并不长,但还是让人看得很扎心,“大的要让小的”这似乎成为大多中国家庭关系中一种约定俗成的准则,多少女孩被“亲情”绑架了人生。看完这部纪录片,也终于能理解《我的姐姐》中安然的选择。

老人常说,父母能留给孩子的最大财富,不是金钱,不是房子,而是亲情。可只有双向付出的爱,才能让彼此的心靠近,合格的父母,应当给与每个孩子足够的爱护,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孔融让梨”。毕竟,让孩子在不被偏爱、不被苛责的环境中长大,收获共同对抗世界的力量,才是养育第二个生命的最大意义。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