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电影 > 资讯正文

“硬核”知识丨一组纪录片解读福岛排污事件?

四味毒叔
 1156 次阅读

文 | Turing

先给大家打个预防针——今天这篇文章会略有一些“硬核”。

是真正意义上的硬核。

因为我们将要讨论的,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核能。

关注新闻的读者一定会注意到,近期有一条重大消息的热度居高不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注意——日本决定将福岛核事故中的核废水,处理后排入太平洋。

福岛核事故是由十年前的福岛大地震引发的。

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福岛大地震,震级高达里氏9.0级,甚至高于唐山的7.8级和汶川的8.0级,破坏力极其惊人。

而福岛大地震带来的最大破坏,则是造成了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

和地震的震级类似,核事故同样拥有一套国际通行的评估标准,一级为最低,七级为最高。

而福岛核泄漏事故是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次七级核事故——另一次就是发生在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因此,日方决定刚一公布,就引起了全球范围的震惊。

几个重要的议题被摆在我们面前:核能是什么?核事故有多严重?福岛事故是怎样的核事故?排污将带来怎样的影响?——以及最终的问题,我们是否可以生活在一个清净蔚蓝的地球上?

这些问题,每一个可能都需要一整个专家组进行解释——但是纪录片往往是慷慨的,因为他们真的清了专家组来解释,而且是以我们可以理解的方式。

所以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推荐一组纪录片,帮助大家理解以上问题的答案。

核能是什么

说起来,大家可能不信:核能是一种清洁能源。

所谓清洁能源,就是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

我们所熟知的清洁能源有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氢能等等,还有一个不常被提到的生物能(记得仓鼠发电笼么)。

但是,这些我们熟知的清洁能源,往往有另外一个归类:“可再生能源”。

因为清洁能源的定义,可再生能源往往和清洁能源高度重合;但是,也有少部分特殊的能源并不会排放污染物,且不可再生:例如出租车使用的天然气,和我们今天讨论的核能。

核能发电的原理,简而言之,就是“烧热水”。

(一个典型的核电场拓扑图)

核反应堆通过反应放出热能,热能加热换能介质,通过换能介质驱动电机产生电力。

是不是很熟悉?

没错,这就是非常接近蒸汽机的换能方式。

但是,技术的尖端在于:1.如何让核反应堆稳定放出热能?2.如何让放出的热能稳定转换?3.如何推动驱动电机?4.如何对这个系统进行应急处理?

这四个问题,第一问是理学与工学的顶尖结合,第四问则是工学与公共管理学的顶尖结合。

但是,这些学问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

让核装料只能在一个区域内循环,而不能泄露。

核能之路》是一部2017年上线的纪录片,其中确实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内容,但是对于科学原理的阐释是基本准确的,目前已经有民间团队在尝试汉化。

此外,BBC的《核能安全吗》纪录片也以“西方对西方”的角度,帮助我们厘清了一些科学上的事实。

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当我们“烧热水”的时候,换能介质的污染程度是极低的;而在“理想的”核发电设施中,“核反应”与“换能介质”是严格隔离的。

而这是有前提的——核装料具有强辐射性,所以有强产能;但我们能把它们控制的很好。

所以,核原料不能也不应被排出这个核反应小循环。

所以,核能才被称为“清洁能源”。

而当核装料或核废料泄漏——用一个更直观的表述,“超出掌控”——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断的麻烦。

核能与国家/政治

核能与国家的关系,我这里其实不便多讲,但是,也无需多言。

能源产量,是当今大国的命脉,乃至于可以与GDP并行。

其实中东地区凭“工业血液”——石油来起家,就是能源财富的缩影。

因此,国家的能源政策,可以说是经济政策的一个投影。

能源的多寡,确乎是可以影响国运的;而一国的能源政策、社会认识,又是国运的影响与记录。

这里推荐两部影片:《解密中核》和《核能国家》分别是中日两国以本国最高水准的官方媒体——CCTV与NHK拍摄的纪录片,虽然都有一定的立场倾向,但干货满满,诚意十足。相互验证之下,不难得出与你我息息相关的核能利用场景,其实际如何。

核与日本

上个世纪的日本总被戏称为“招核”——因为他们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正式核打击的主权国。

这部《白光黑雨》,是我看到过得最客观且详尽的“被核攻击”纪录片——从某种角度来讲,日本对此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是这并不是日本第一次遭遇核事故,也并不是日本在世界核应用历史上的唯一一笔。

人类历史上(对,又是人类历史),对核伤员观测最详尽的项目,就是负责日本东海村核事故伤员救治的医疗项目了。

1999年9月30日上午10时35分左右,位于日本茨城县东海村的核燃料加工厂,三名工人为了缩短工作时间,把富含U-235(铀富集率为18.8%)的硝酸盐溶液倾入到沉淀槽中(这本身违反了原应将U3O8的粉末先投入至溶解塔中,且溶解于硝酸中,再用泵将该物料送入贮存塔中制成最终产品硝酸铀酰的常规操作规程)。

在瞬间3名工作人员都看见了“蓝色的闪光”,γ辐射监测报警器立即鸣响,临界事故已发生。

由于3名工作人员的位置与辐射源的距离分别是6cm、1m与2.6m,故他们均受到了因核裂变产生的大剂量中子和γ射线的严重照射。

事故发生后,厂周围环境中的辐射剂量水平已上升到平常数值的7~10倍。

事故后,35岁的大内久和40岁的筱原理人在医院经历了几十上百天不计代价的“救治”,最终去世。

据科学家所说,他们的染色体被放射性物质完全轰击至断裂,旧的细胞不断达到寿命,而新的细胞完全无法正常产生——其中脑细胞是衰减最慢的——于是他们成为了两具“活着看到自己朽烂的腐尸,或许还有难以忍受的疼痛。”

而最后一部《现代大特写(后略)》,则是NHK从第一视角报道了日本国内能源产业的现状,算是对当下情形的一个补充。

福岛之后

福岛核泄漏事故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严重的的核事故之一——之所以加上“之一”,是因为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时,人类还没有掌握如今这样精确的核防护与核测定手段与设备(它们绝大多数是从1986年之后才问世)。

而之后,日本不愧是“文化输出大国”,可以迅速找到一众文化产品进行应对。

且随我看看。

前福岛时代,NHK拍过一部非常好的核电厂题材纪录片,谁料想一语成谶。

福岛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紧急联系业界,只做了这部《肚子痛的核电站君》,旨在向民众科普核电站相关知识——的确,这部短片之中的所有知识的确是有科学家背书的,“硬核”内容一点都不错,数据谁都挑不出毛病——然而这样的形象缺乏攻击性,却让民众下意识的放松了警惕,有一种“丧事喜办”的荒诞感。

科学数据如何在政府、公共传媒产业、公众利益与大众/市场的认知水平中保持平衡,是一个相当深刻且严峻的问题。

这几部纪录片均由日本本土拍摄完成。

其取材时间各不相同,立场也各不相同。

但是笔者建议大家兼听则明。

日本不止一个声音,不同事件、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派系都不一样。

分别关注不同,有助于读者们对日本建立一个立体的认识——而福岛事故恰似一把尖刀,挑开了日本政治生态的面纱。

核与未来

许多人听了日本的新闻,闻核而色变,动辄想到废土、辐射、末世、后启示录——

其实大可不必。

核能毕竟是清洁的,并且核能在可见的未来,都可能是人类在下一世代最好的能源。

当然,这个承诺绝不代表一切——正如这部纪录片的名称,这是一次“潘多拉的承诺”。

核能之所以清洁,是因为它不会泄露。

核能之所以让人紧张,是因为它可能泄露。

根据日方披露的数据,以及中外科学家们的联合研究结论,可以说:

“如果日方根据目前披露的技术指标,分三十年,逐步向太平洋排放废水,那么对人类,甚至亚洲太平洋沿岸人群的影响,的确称不上严重。”

因为人类的技术,确实能做到。

核能的确是清洁能源,而且是人类利用率最高的能源。

但是:

没有谁能保证日方披露的指标真实。

没有谁能说,日方开了头,之后其他国家不会在破窗效应下纷纷效仿。

没有谁能说,哪怕只是指标上的“微乎其微”,就能不让大家担忧。

日本某议员说,为了让民众相信,处理后排出的污水不会影响健康,亲自喝了一杯处理后的水。

但是,这只能勉为其难的夸一句“勇气可嘉”,却并不能有力的证明排出的污水的安全型;任何一个科学家来看,都只能认定这位孤例。

环境保护,靠的是系统性的防范,而绝不是在概率上进行赌博。

而根据现有的消息,东京电力似乎并不是那么令人信任。

无论如何,希望以上这组纪录片能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核能,不要对核能产生恐慌,但一定要极其慎重的监督这场排污风波的走向。

海洋是我们共同的海洋。

相关电影
  • BBC 地平线系列:  核能安全吗

    BBC 地平线系列: 核能安全吗

    暂无评分

    主演:吉姆·艾尔-哈利利

  • 相关影人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