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谣
My Nursery Rhymes
7.7
(1人评分)
剧情,短片
中国大陆 / 29 分钟
2010-01-01中国大陆上映

这是我记录的第0部影视作品

炫耀一下

短片《我的童谣》用诗般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对导演自己的童年进行了一次深情的回望,这回望中不仅包含了对旧时光的脉脉缅怀,同时还加入了导演对马来西亚国内种族矛盾、教育不公平等社会问题的观点寄托。很多导演都曾经拍摄过自己的童年,但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是,在回忆中一旦碰上社会现实问题,一部成长史都会被讲述成一部苦难史,从而失去了童年本该拥有的诗意。而本片的作者却非常好地避免了这一情况,从一个孩子的视角,以十分优美的视听语言,将本来有可能陷于沉重的议题包裹得轻盈而柔软。先来讲讲这部片子的画面。在我看来,本片的摄影是全片最出彩的地方,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动”——摄影机的运动营造除了整个画面的灵动。在整部影片中,除了一些短暂的过场镜头和最后结尾的几个镜头外,几乎没有一个镜头是完全静止的。片中有一段表现学生读课文的场景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镜头首先是对准女孩的手和书,然后以一个稍快的速度向后拉,表现女孩整个身体状态,从一个特写景别过渡到一个全景,紧接着立即切入到下一个镜头,从后方拍全班同学的背影,同样用一个速度较快的横移来表现。这一组镜头的运动是非常考究的,很完美地配合了学生读课文的节奏,在一部剧情短片中创造除了类似MV的效果,使片子十分”好看“。即使是在一些剧情上没有任何必要让镜头运动的场景中,导演仍不甘将机器固定不动。比如有场戏发生在阿强家中,内容是阿强父母讨论儿子的教育问题。 单从内容上讲,这段情节用常规的正反打和几个双人镜头完全可以交代得非常清楚,但是为了实现画面的灵动,导演依然煞费苦心地用各种细微的难以被察觉的推拉摇移让场面更活泼,在提高了影片质量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拍摄的难度。我想,这就是对影像的敬畏,一个好的导演不会放弃对每一格画面、每一个细节的精心雕琢与推敲,不为了拍完而拍,这是一个作者的志气。这些细小之处不会被观众察觉,却会被感觉,正是这些感觉的积累,是观众对片子整体形成了一个或好或坏的印象。在音乐方面,本片的主旋律是那首童谣,这首欢乐的童谣作为一个感情线索一共出现了四次。第一次出现是在课堂上,老师教唱这首童谣,阿强作为移民不会唱,与整个班级不在同一调子上,引起了老师的不满;第二次还是课堂,还是类似的场景,但老师这一次忍无可忍,批评了阿强;第三次出现是阿强自己在家主动练习唱这首歌;最后一次是在结尾处,阿强与另外两个马来本地小伙伴一起歌唱。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这四次童谣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导演刻意而为之,这次个点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戏剧理论中的“起承转合”,而且完全呼应了贯彻全片始终的种族隔阂的议题。第一次是“起”,用一个合唱中的不和谐来告诉观众华人(或者所有外来 移民)在马来社会的融入困难;第二次是“承”,老师开始批评阿强,表现在相处过程中,华人与本地人的冲突真正发生;第三次是“转”,阿强开始主动练习这首马来童谣,暗喻华人开始学习当地文化,试图主动融入当地社会;第四次则是“合”,三个不同种族的小朋友在一起愉快地唱歌,以小见大地展示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渐渐能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和谐相处。

全体演职人员

媒体库